《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发布!六大投研人士研判
2024-07-09 15:18:58
·
中国基金报
·
方丽、曹雯璟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曹雯璟人工智能领域迎来重磅文件!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建设指南》重点围绕基础共性、基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建设指南》重点围绕基础共性、基础支撑、关键技术、智能产品与服务、赋能新型工业化、行业应用、安全/治理等7个部分制定相关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召开,围绕核心技术、智能终端、应用赋能三大板块,聚焦大模型、算力、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重点议题。
此次《建设指南》对于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有何指导意义?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又有哪些亮点?经历这波调整,对人工智能板块后市怎么看?哪些细分领域值得关注?对此,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六位投研人士,分别为:
这些基金经理认为,《建设指南》的颁布,对驱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火热召开,可谓人形机器人“总动员”吹响集结号。
这些人士看好人形机器人、光模块等领域的投资机会,更认为随着大模型、多模态能力的深入挖掘,以及潜在现象级应用的涌现,市场情绪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提振,从而触发AI领域的又一波投资热潮。
中国基金报记者:《建设指南》对于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有何指导意义?
张璐:《建设指南》的颁布,对驱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为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进程铺设了坚实的基石,还通过明确的发展蓝图,为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创新、广泛应用及市场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方向指引和支撑。这一指南的出台,预示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行业标准体系的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将加速我国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
雷涛:《建设指南》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标准化体系框架,有助于系统性地规划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通过基础共性、基础支撑和关键技术部分的标准制定,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另外,《建设指南》的发布也有助于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并且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也将促进相关人才的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周志敏:该《建设指南》的落脚点是标准体系建设,是响应人工智能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仅有助于规范该产业在国内的发展,也有助于将来出海抢占国际产业标准的高地。“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趁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这波发展浪潮刚刚开始,尽快成体系地建立起我国自己的产业标准意义重大。
罗英宇:《建设指南》对于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包括几点:一、方向性指导,指南明确了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应用领域和伦理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化重点,为产业界指明了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的方向。二、统一技术标准。指南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框架,这有助于规范行业发展,促进技术互通和产品兼容,便于产业生态的发展。三、质量重于数量。标准有助于提高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通过提高相关标准门槛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四、信息安全与技术伦理。标准通过安全与治理的部分,为人工智能伦理和安全标准的重要性,有助于防范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五、与国际接轨。人工智能治理议题已经上升为国家之间协商共建的范畴,对于与全球治理体系和技术规范对接,提供了协同标准。
中国基金报记者:近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火热召开。今年的人工智能大会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什么?有些什么亮点?
张璐:本次大会可谓人形机器人“总动员”吹响集结号。行业标杆特斯拉Optimus进化版再次亮相,据官方展方介绍,预计2025年将有超过1000个Optimus人形机器人在特斯拉工厂内工作。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国内厂商竞相亮出的18个越来越“灵活、聪明且有灵魂”的人形机器人,数量和质量都较去年大幅进步。
麻绎文:目前国内大模型百花齐放、竞争激烈,开启“百模大战”,同时向海外领先水平对标。另外大模型应用也在快速发展,特别是本次多家公司的人形机器人,现场展示了行走等功能。从发展初期的主题概念炒作,到目前向商业化落地推进,人工智能产业投资逻辑有望更加清晰。
周志敏: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举行7届,今年第一次以“治理”为主题词,凸显了当下全球政治经济错综复杂的形势之下,用好和管好人工智能的迫切愿望。如果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本次大会集中展示了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既有人形机器人这样的硬件先锋,也有赋能千行百业的各种垂类大模型及应用。
雷涛:最深刻的印象是参会展商不再一味追求大模型本身的参数性能和“跑分”,而是关注更加关注应用场景、用户体验,致力于让技术真正落到实处。
罗英宇: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确实带来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点和创新:第一,大会重点打造了人形机器人专区,展示了具身智能的最新进展。数十个人形机器人让观众印象深刻。第二,今年是大模型继续深化的一年,诸多大模型及其应用,让人感受到生成式大模型即将赋能千家万户、千行百业。第三,人工智能的治理以及安全议题成为核心的讨论话题,今年大会首次同期召开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聚焦AI伦理治理、大模型、数据、算力、具身智能等十大重点议题。
刘杰:大会上展出了很多应用端的产品,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整整齐齐排列在展厅门口的人形机器人,非常壮观。这些人形机器人的惊艳亮相,不仅展示了具身智能的阶段性发展成果,还表明人工智能行业正在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此外,大会展品百花齐放,这些最新创新成果都反映出AI技术正在加速向各行各业渗透。
中国基金报记者:人工智能板块年初整体迎来上涨行情,随后震荡下行进入调整,6月板块继续调整进一步消化估值。对人工智能板块后市怎么看?
张璐:行业已展现出高度的景气确定性,科技巨头的资本支出远超预期,正强劲拉动国内光模块订单与业绩的持续增长。转向应用端,海内外大模型技术上的差距正迅速缩小,我国厂商在商业化数据应用上有显著的本土优势。当前,国内已步入激烈的“百模大战”竞争阶段,预计2024年下半年将加速复制并推广海外AIGC类应用的成功经验。因此,我们相信2024年将是中国AI行业迈入“景气投资”阶段的关键一年。尽管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生态尚待完善与成熟,但随着大模型、多模态能力的深入挖掘,以及潜在现象级应用的涌现,市场情绪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提振,从而触发AI领域的又一波投资热潮。
雷涛:人工智能依然是科技领域最具吸引力的投资方向,虽然可能还缺少一个超级爆款应用让所有人都认识到这一点,但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利用人工智能来进行产品创新的案例多如繁星,从算力的爆发式需求和云端API调用的明显增长就可以感受一二。另一方面,我们依然很期待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的杀手级大模型迭代,AGI离我们越近,行情的爆发力就会越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同样如此,这可能都是指数级别的。
麻绎文: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量和战略性技术。目前政策、产业投入持续加码,模型、算力也在不断迭代升级,短期产业链行情受制于市场风险偏好低迷,但下半年仍有不少潜在的重磅会议、新品发布的催化,叠加海外流动性逐步改善,相关板块仍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周志敏:首先,今年的人工智能板块的行情与去年有性质上的不同。去年大语言模型概念横空出世,给世界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震撼,板块行情的性质更偏主题概念,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消化,今年的行情转向了收敛,必须有业绩和逻辑清晰的配合才有表现,股价的走势需要依靠基本面的推动。展望后市,上市公司中报、大模型的升级(例如:ChatGPT 5.0的发布)、光模块的升级迭代等等产业变化,都值得观察与等待。另外,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在硬件和软件上的追赶和突围也是值得关注的。
罗英宇:多方面造就了今年以来人工智能相关板块的走势。一、人工智能仍处于发展早期,相关公司主营业务表现更取决于游戏的产品周期、影视院线的票房表现,出版行业的所得税改革以及广告营销支出等,当期业绩直接决定了板块的走势。二、去年交易热度带来的高估值存在消化期。这是市场对前期快速上涨的一个正常反应,有助于板块估值回归更合理水平。三、交易情绪带来板块持续调整。年初以来资本市场治理体系的不断变化和完善,对于中小板的估值有所影响,而人工智能相关公司均属于中小市值公司,受到较为明显的影响。虽然人工智能板块短期内可能继续面临调整压力,但从中长期来看,该板块仍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投资者可以关注AI所带来的新的产业逻辑和演进方向,同时也要注意控制风险,选择那些具有核心技术优势和良好盈利能力的企业进行投资。
刘杰:在当前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产业政策引导背景下,AI应用场景愈发多样化,AI产品有望在各行各业落地,需求有望进一步扩大。从中长期来看,AI产业的投资价值值得重点关注。
中国基金报记者:从投资层面,哪些细分领域值得关注,或者可能迎来大级别贝塔机会?
张璐:可以多关注人形机器人的投资机会。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下一代“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AI又为人形机器人注入灵魂。在人形机器人零部件方案逐渐确定和落地后,接下来将看AI技术革命如何带来有“脑”机器人的智能化新趋势演绎,软件算法、AI技术或成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厂商的技术护城河。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与智能驾驶L1-L5级别对比,相当于L1到L2层级,智能化水平处于爆发前夜。
雷涛:当下人工智能正加速向多模态、具身化的通用型人工智能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端云结合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实践方法,也是最大化发挥众多科技巨头自身优势的有效路径,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形成飞轮效应。以AI手机、AIPC甚至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终端,都将成为人工智能应用普及的重要窗口。
麻绎文:当前AI模型已逐步进入推理落地阶段,近期英伟达和博通都强调以太网架构,推理应用场景更适配以太网,利好数据中心交换机、光模块等的持续增长。同时海关月度出口数据也印证了光模块景气度走高。
周志敏:短期来看,比较明确的机会存在于逻辑清晰和业绩优秀的细分领域,其个股基本上都是与全球人工智能行业龙头有直接业务往来的公司。长期来看则有更多细分领域值得关注:一、国内产业突围值得关注,重点是关注产品能力的进步速度。二、杀手级应用的出现。这些应用有可能是独立的第三方应用,也可能是某些大模型自身能力的延伸。三、人工智能对千行百业的改造带来的机会。四、应用全面起步之后,围绕数据、治理、监管等展开的“后市场”机会。目前来看,上述短期机会已为投资者广为接受,交易较为充分,未来更大级别的贝塔机会可能出现在长期领域中的一个突破。
罗英宇:从过往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一般会从基础硬件到终端、软件/应用生态逐步发展,也会从企业端应用向消费者应用路径演绎。对于人工智能赛道,当前投资的热点在于基础软硬件投资,包括算力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和密集的资本开支,以及大模型层面的投入和估值不断提升,都反映了该行业的趋势。未来对于AI为终端的更新迭代所带来的发展逻辑值得关注,尤其是面向企业端的AI PC,以及面向消费者端的AI Phone都值得关注。此后我们会更关注人工智能应用生态的建设,预期人工智能也将构建起独特的应用生态,只是目前仍在探索的早期阶段。
刘杰:人工智能是科技革命的趋势,也是新科技革命的开启,其蕴含产业的升级和重构。从产业发展阶段来划分,投资可重点关注上游芯片算力、中游大模型开发,以及下游的人形机器人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等细分领域。算力和模型是AI智能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强的算力叠加更强的模型才能产生更像人的智能。过去一年是确定性较高的算力板块持续爆发的一年,与此同时,资金对人工智能的关注也在逐步从算力向AI大模型转向。国内头部互联网科技企业是AI大模型最为积极的参与者之一,《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有1328个,其中中国占比36%。随着我国头部人工智能厂商积极布局大模型,陆续下调模型调用价格且加速“出海”,国内大模型正在为全球人工智能市场的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中国基金报记者:有观点认为,从技术角度看,人工智能本身的技术逻辑及其应用过程存在模糊性,可能引发数据、算法和模型风险。你认为有哪些风险因素需要关注?
张璐: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需警惕产品更新迭代可能不及预期的风险。AIGC的底层核心技术革新步伐迅猛,而产品的精细化打磨与上市周期相对冗长,这极易导致产品迭代的步伐难以跟上技术飞跃的速度。随着AI领域的蓬勃发展,市场参与者数量激增,加剧了行业内对顶尖人才资源的激烈争夺,这种趋势可能进一步推动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对AI企业的盈利能力构成挑战。此外,目前关于如何在提升AI性能的同时确保其安全性的技术策略与行业标准尚处于萌芽阶段,未来或将面临伦理与安全风险。所以,赚取“未来的钱”,首要是审慎评估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不仅要有洞见未来的敏锐洞察力,更要具备超越常规的耐心和坚定。
雷涛:人工智能系统通常需要处理大量数据,未来随着产品日趋个性化,必然涉及大量隐私数据。人工智能在参数性能方面的发展已经步入正轨,但在商业化过程中如何保护版权数据和隐私数据依然是所有产品需要尤其关注的。
周志敏:任何革命性新技术的诞生之初,都打破了两件事情——生产力的桎梏和监管的围堵,简单讲就是“太快了,追不上”。所以,新技术在早期看起来都有一定的危险性,也难免被一些冒险家、坏人利用。如何确保这把锋利的刀不被坏人拿来对付好人,是我最为关心的问题。其次,就当前的国际形势而言,人工智能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一把利剑,数据跨境合规问题就比较重要,值得关注。
罗英宇:人工智能的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现象,被整个技术界所广泛关注,这在专业领域被称为“AI幻觉”,目前在国内外各类型的大模型中都存在,主要表现为实际上与输入问题意图不一致、与世界知识不符或无法验证的内容。目前产业界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优化算法(RAG检索增强生成、MOE混合专家模型、SFT监督微调等)、人工干预去除了一些明显错误、与行业专业数据库或专业应用插件对接,以提供更准确的答案等,尽管如此,AI幻觉仍然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使用AI时,作为用户需要保持警惕,并对AI提供的信息进行适当验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